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道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3月10日發表題為《兩岸春暖花開的兩把鑰匙》一文,作者為臺資深媒體人陳朝平。全文摘編如下:
島內對于兩會工作報告里涉臺政策的用字遣詞,格外關注。
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的工作報告(涉臺內容)簡短之極:“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開展調研協商。”
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報告則重提一中原則和“九二共識”,強調“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‘臺獨’分裂活動”“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”。整體看來,對臺的大政方針基調并未改變。
或許是基于這樣的解讀,有些島內學者便認為兩岸“春暖花開”仍有一線生機,關鍵在于兩岸是否能“以談判代替對抗”,“化干戈為玉帛”。然而,抱持這樣想法的學者,都未能洞悉兩岸關系現狀的癥結所在,且有“慣臺灣當局”之嫌。原已春寒料峭的兩岸關系,極有可能變得更刺骨嚴峻。
以談判代替對抗?試問“九二共識”算不算是兩岸“以談判代替對抗”得到的成果?兩岸簽署的數項協議是不是“以談判代替對抗”的具體表現?當民進黨當局悍然否認“九二共識”時,不等于是公然放棄了“以談判代替對抗”的路徑嗎?難怪當年玉帛如今盡成干戈了。